来源:中工网
中工网评论员 李靖
据5月19日《工人日报》报道,在湖南桂阳、广东乐昌等10多个县市,出现了“网约摩的”,其因价格低、出行方便灵活,受到一些消费者的欢迎。但也有人质疑,“网约摩的”能否上路运营?安全如何保证?
“摩的”,很多人并不陌生,多年前曾流行过,后来随着城市公共交通设施的逐步完善、出租车的兴起、私家车保有量的上升,以及各地禁限摩政策的推出等,逐渐退出了市场。
如今,借“网约”平台之力,“摩的”重回人们视野,但将其纳入营运交通工具是否可行,还需进一步论证。
首先,是市面上的民用摩托车能否满足营运车辆的相关要求?目前,国家和地方对载人营运网约车的硬件和软件有一系列规定,例如,要安装具有行驶记录功能的车辆卫星定位装置、应急报警装置,轴距、排气量乃至电量续航、强制报废年限等,都有明确要求。但对“网约摩的”而言,这些方面还是空白的。
其次,安全性是人们关注的焦点。尽管现在的摩托车在整体质量方面较十几年前有了明显提高,网络技术的加持、交通监控技术的日益成熟,也使得摩托车出行安全有了更好保障。但是,个人骑行与营运载客不同,后者对安全性的要求显然更高。
再有,是相关法规与政策的适配性问题。比如,摩托车的营运资质该如何解决?哪些类型的摩托车可以作为营运车辆?“网约摩的”司机应该有哪些门槛儿?网约出行保险能不能扩展到营运摩托车?等等。
对“网约摩的”这个新事物,既要倾听人们的真实出行诉求,也要在严把安全关的基础上综合施策。“摩的”能否搭上“网约”的“快车”,还需要有关各方的深入探讨与评估,对此,人们不妨多些耐心。